旌德县梓福禅寺简介

    20200216_090038.jpg

    依据 《旌德县志》(1978-2003)

    梓福禅寺

        位于县城南梓山。宋时名伽瑜寺,明为资福禅寺,清名梓山寺,20世纪末更现名。北宋开宝年间(968-976)建,明嘉靖年间(1522-1566)重修,有归一堂、贝叶林诸梵室。资福禅寺后有毗卢阁,是毗卢遮那佛传经说法的法场。毗卢阁后有关房,乃修炼气功、武功的高人所居,属闭关之处。毗卢阁往山顶方向30余步处,有东岳庙供奉东岳大帝,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(1131),明嘉靖年间重修。庙之首有千佛楼,楼旁有地藏殿、十王殿,庙前圣母池水自山谷流注,池中清泓清漪,旱涝如故,堪称一绝。清咸丰年间(1851-1861),资福禅寺及毗卢阁毁于战乱,仅剩东岳庙和十王殿,民国初年又建观音阁,名闻四方,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“观音圣会”,来自绩溪、歙县、芜湖、南陵、繁昌、宣城、郎溪、广德等地的信徒香客络绎不绝、香火旺盛。“文革”期间,东岳庙、十王殿、观音阁等毁坏殆尽。1998年,民间简易再建,被县政府批准为佛教宗教活动场所,面积120平方米,供奉观世音、文殊菩萨等。住持僧人1名。



    旌德县梓福禅寺前身为梓山庙,迫于山高路陡,致使年迈的信众不便朝拜;同时受制于梓山可用空间有限,寺院丛林化的发展受阻。为了挖掘梓山的佛教历史,推进道场丛林化发展,更好的服务广大信众;2009年住持常慈法师向政府部门提出迁址重建的申请,得到了旌德县民宗局的批准,迁至梓山东北麓旌阳镇浩庄村,新建的庙宇依偎在山清水秀的白沙河旁。


    20200120_094406.jpg

    迁址后的寺院,常慈法师查阅史地等书籍,得知旌德县的梓山在历史上曾有多所寺院,为了更好的传承梓山佛教文化底蕴,遂将迁址新建的寺院取名“梓福禅寺”;寓意:“取梓山福报,馈旌德人民”,同时也体现出常慈法师回归故里,教化一方的菩提心愿,报答一方的养育之恩。正是这样度化众生的慈悲胸怀,常慈法师历经万难,建起一座“普度桥”横跨白沙河,终结了民众和信众涉水过河的风险,同时车辆也畅通无阻,白沙河北岸的居民出行便利了,原来土石结构的老房子也重新建成了小高楼;常慈法师的悲愿也像“普度桥”那样,“普一切众,平等度化,常行慈悲”。


    IMG_20200310_155414(修改后).jpg

    现今的梓福禅寺,在常慈法师、宗伟法师和佛德法师相继住持下,寺院占地面积从最初的120平方米(原梓山观音庙),提升到现今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。现有殿堂:大雄宝殿、药师殿、地藏殿、普贤殿、念佛堂、客堂、斋堂、千手观音、龙头观音、全套观音应化的圣像、露天地藏石像等殿堂和圣像;寺院教职人员和信士人数逐年增多,附属生活设施齐全,已接通浩庄村自来水、接通三相电、两条光纤线路均已使用,寺院基础设施完备,能同时满足四十余人生活起居的需要。


    20200130 向旌德县红十字会定向捐赠 20200130_095424.jpg

    近年来,梓福禅寺为践行佛门“勿忘世上苦人多”的慈悲心肠,积极配合市、县、镇、村各级部门的工作;先后开展“宗教慈善周”活动、向尼泊尔地震灾区进行捐助、还多次向周边敬老院捐赠钱物;本着“上为政府分忧,下为百姓解愁”的想法,梓福禅寺的僧俗大众,践行“省吃俭用”的佛门惜福精神,在每年的农历新年到来之际,慰问一些贫困户,送上来自佛门的新年暖心包和慰问金,也为协助人民政府打赢“脱贫攻坚”这场硬仗,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。


    20200130 向旌德县红十字会定向捐赠 .jpg

    梓福禅寺经过多年的发展,教化众生的成果斐然,也得到了各级人民政府和佛教协会的认可,2012年荣获“宣城市和谐寺观教堂”、2014年荣获“安徽省和谐寺观教堂”2018年荣获“宣城市第一届信众满意的教职人员”、2019年荣获“宣城市佛教讲经交流会第一名”等荣誉称号。


    Copyright © 2020 - 2030 JDXZFCS.CN. All Rights Reserved.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梓福禅寺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皖(2023)0000031 皖ICP备2023019029号-1 皖公网安备34182502000062号